近年来,我们坚持立足实际整合区域资源,下大力气培育核心竞争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工业为主导,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2003年,我县被列入全省经济发展30强。
一、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53%、财政收入的74.3%都来自于工业。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突出培植造纸、石油化工、橡胶和纺织印染四大产业,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群。四大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到全县的60%以上,县域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近三年共实施和新上技改项目123个。近两年,先后投资52亿元新上了16万吨新闻纸、20万吨轻涂纸、中高密度纤维板及6条3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等行业前沿项目,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先后与39个大专院校联合建立了科研机构,搞好高新技术产品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生物制品、轿车制动片总成、防火涂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8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三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坚持不懈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快速膨胀规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1家,产值过亿元的发展到18家,利税过千万元的发展到13家,涌现出了华泰、大海、信义、凯银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名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及其控制区建设,积极引导造纸、石化、橡胶、纺织等优势产业向园区聚集。狠抓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华泰物流(陆路口岸)、淄河水库、50万千瓦热电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兴广地方铁路和东青高速公路稻庄出入口也即将动工,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去年,县经济开发区共吸纳安置项目26个,当年完成投资7.8亿元。
二、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以工促农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全县建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0多家,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围绕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粮棉加工、造纸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了蔬菜、畜牧、优质小麦、良种棉、速生林等八大生产基地,建成了蔬菜加工、“两牛一羊一鸡”养殖加工,速生林、小麦及棉花种植加工等农业产业链。全县蔬菜、畜牧、水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70%。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行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机对接,全县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生产的农民达到10万人。积极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协会,形成了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体系。三是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标准,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有7种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6种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三、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市化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了全县城市化进程。一是规划城市。按照“新经济、新空间、新景观”的要求,确立了县城区、大王镇、稻庄镇相向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了城东新区,拉开了城市发展大框架。二是建设城市。超前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优先建设道路网、绿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