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快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创汇农业、品牌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比较效益。省里每年拿出2亿元建立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优质小麦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近几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长近10倍,达到2308万亩,已批量打入国际市场。形成了双汇、莲花、天冠、三全、思念、科迪、南街村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加工转化农副产品、推广增产增效技术、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去年部分县(市)试点的基础上,今年省财政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1.6亿元资金,用于对种粮农民补贴,切切实实给农民以实惠,给农业以希望。
三、主攻民营,开放带动,发展特色经济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在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收缩战线,对县以下不再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因此,县域内过去以集体经济为主,现在通过改革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力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是历史沿革所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河南国有经济并不
我省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高度重视,最近几年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省性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扩大准入、简化程序、公平税负、治理"四乱"等政策规定。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总体上看,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人们意识上、政策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渐渐消失,在投资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与国有、外资企业一视同仁;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早已成为他们的投资热点,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为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民营企业家不仅经济上得实惠,而且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郑州等市对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家与国有企业一样实行重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民营企业家的比例较大幅度上升,在农村,一些"能人"经过培养加入了共产党,进而成为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根据河南的情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做到在思想上真正放心、放胆,在政策上真正放宽、放活,在工作中真正放手、放开;二是针对城镇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反映政府行为不规范,民营企业利益受损的问题,尽快出台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切实保护一切合法的私有财产。三是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从商贸业、采掘业、低层次加工业向新型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转变,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开放可以把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当地的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变潜在优势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优势;开放可以有效克服靠自身力量在发展中积累的局限性,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开放可以加速破解县域经济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党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