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发和深加工。新安县原来是国家级贫困县,他们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起了电厂,又依靠电资源建起了铝厂,再利用铝资源搞铝板带和铝箔等深加工,构成了煤电铝产业链,2001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在全省的经济综合实力由1997年的第50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16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3年达到2.3亿,其中工业的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围绕“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近农工业。许多农区县(市)走的就是这条路子,涌现出了淇县的肉鸡、潢川的板鸭、项城的味精、临颖的农产品综合加工、西峡的中成药等享誉全国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莲花”味精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安排就业1.5万人,累计上缴税金18亿元。三是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蔡县是个百万人口的大县,又缺乏工业资源,前些年他们引进浙江一家大企业,联合办起了健美鞋厂,目前拥有16条生产线,6000多名员工,年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四是加入大中城市、大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围绕城市生产和生活,利用大企业提供的市场份额、技术支持,进行配套零部件生产。林州、西峡、博爱等县(市)汽车配件生产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林州市生产的汽车底盘配件、刹车毂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整个行业年产值30亿元。在坚
持已有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县域也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物耗,降低能耗,减轻污染,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并尽可能提高发展起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县域和中心镇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县城、中心镇、较大规模的集镇是农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商业、餐饮、金融等二、三产业的重要场所。从河南的情况看,农民向城镇转移通常把小城镇作为第一站,而且大部分人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少部分人原始积累完成后再向大中城市转移。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和小城镇聚集,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城镇,从事高效率、高收入的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是一条符合我们国情、省情的城镇化道路。我省确定了26个城镇化重点县(市)和123个重点镇,从规划调整、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以扶持。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城镇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既要有超前性,避免“计划跟不上变化”,朝令夕改,又要符合实际,不盲目攀比,贪大求洋。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资本,聚集人口,把城镇化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许多县(市)都出台了一些鼓励性、引导性政策,如原则上新办乡镇企业都要集中连片,减少土地占用,共享基础设施,从土地上转移出去的农民几年内保留原来的承包土地,等等。三是要按照市场化方式募集建设资金。河南省大部分县经济基础都不太好,如何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位于黄淮平原的固始县从1998年以来通过资本运作,累计筹措建设资金近70亿元,占全部投入的72%,县城面积扩大到22.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1万;农村小城镇面积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0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6%,高出全省3.4个百分点,为县域经济提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综合经济实力六年在全省上升34个位次。
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发挥好“农业稳县”、“农业固本”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打通农业和工业的联系,把农业内部各环节也有机贯穿起来,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党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