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一种基本的区域经济,基本上是乡村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非均衡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但协调发展是趋势和要求。河南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但人均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8%,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就更大了。就河南省自身来说,这些年各地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区位、资源、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乡之间最为明显,2003年全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大中城市平均水平的38%、12%。省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原城市群9个市所属县(市)平均生产总值43.32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3%,而黄淮地区4个市所属县(市)平均生产总值只有34.46亿元,城镇化水平仅为13.1%,而且三分之二是贫困县。为数不少的贫困县和低收入农村人口的存在使许多现实问题解决起来颇为困难,“马太效应”也十分明显,严重制约今后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完全正确,非常及时。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将自然而然地改变,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会逐步成为现实。
最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是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从河南乃至全国的情况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群众就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干群关系就融洽,反之,在县域经济不发达的地方,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迫于财政开支的压力,不仅向上伸手,也下伸手,与民争利,干群关系就紧张。一些乡镇政府负债已经十分严重,县乡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财力,增强实力,才能进一步巩固基层政权。
县域经济既有加快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有奋力追赶的客观条件,潜力很大。县域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投资空间广阔,群众创业致富愿望强烈,同时行政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很多方面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关键是我们思路要对头,政策措施要得力,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对河南历史和现实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县在河南很有代表性,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也必须把“三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工业化,把大量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支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通过加快城镇化,把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为工业化提供载体,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较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从整体上促进县域结构调整和升级。
唱响主旋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这是一条带规律性的经验。河南发展工业的组合条件比较好。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农产品、矿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地质、水文状况,以及道路、电力、通讯等条件充分具备;世界性产业转移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为我省承接辐射、梯度发展、纳入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几年各县大办工业的积极性高涨,成绩显著,道理很简单,因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都比较高,对县财政的贡献相当大,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比较强,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结各县(市)的经验,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依托资源上项目,搞好资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