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千多年来,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一级行政管理层次,为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一方面因为,县是体制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基层政权;另一方面因为,县又是一个经济规模适当、能够较好进行自我调控、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单元。在发展生产、提供税赋、教化百姓、管理社会,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县起到了其它级别政权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权、利的统一,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随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革逐步到位,活力竞相迸发,县域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迹象,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拉大。党中央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及时提醒全党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河南的情况看,80%以上的人口在县域,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多,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8.5%,但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3%、50%、59.6%。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县以下,县域经济必须有大的发展。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与我们正在全力推进的中原崛起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去年制定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带动战略,既培育增长极,加快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又注意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功能,实现城乡共进。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对这一问题再认识、再提高,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带动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柱石,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石,是两个大局。
其次,县域经济是以农民问题作为出发点,农村作为主战场,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形态,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河南是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缓慢。治乱减负、扶贫解困、转移支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但发展才是治本之策,不在发展上找出路,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素资源充裕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够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相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由于城市的人口承载极限问题和我国农村人口过于庞大,即使到将来,势必还要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滞留在农村,要让他们逐步富裕起来,和大家一道过上小康生活,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再次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