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这已成为困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
林口县是个内陆农业县,总人口43.5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我们认为,要实现农村小康,首先要减少农民数量。为了快速有效地把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2001年开始,我们把劳动力转移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产业来抓,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提出“县内安置,县外输出,依托大连,面向全国”的就业新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奋斗目标,有组织、成建制、大动作地推动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四年来,累计向畜牧业和食用菌产业转移2.2万人,向二、三产业转移2.1万人,向县外输出劳动力达到5.5万人。实践证明,劳动力转移不仅成为我县的一个优势产业,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土地流转步伐,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二,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林口县劳务输出使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
第三,转移农村劳动力是缓解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的必要途径。
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大量的求职者游荡在社会上,没有稳定的生活收入,不但社会弱势群体增多,而且将导致违法犯罪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才能把不利因素化为积极力量。目前,国家已将农村就业纳入全国统一的范畴,取消了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了对本地劳动力就业采取保护的“壁垒”,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就业空间,虽然城市也有下岗职工,就业竞争激烈,但农村劳动力有肯吃苦的优势,在就业市场完全可以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经过专业技能、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劳动力资源,变劣势为优势,我们先后出台了《劳务输出产业规划》、《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等5个文件。从2001年开始,为外出务工者减免农业税、培训费,为务工者购买车票、解决子女上学困难等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走出农门进城创业的积极性。搞好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实施县级培训与乡级培训、技术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