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其中“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充分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使依赖资源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回收利用,是防止资源再流失、能源再浪费、环境再污染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再生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循环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环节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了既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给后人留下永续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但是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人口占世界21%,而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据测算,到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铜和铝则将分别达到57%、70%和80%。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量为453亿吨,超过环境容量82%,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20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一方面是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如我国92%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依赖于有限的矿产资源。自然矿产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可以说,我国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解决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问题,必须做到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也就是走循环经济之路。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将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减少资源的利用量和废物排放量,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而在闭环过程中,再生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不仅在于再生资源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永续的资源,而且与原生资源相比,使用再生资源可以节约能源、节约水、减少污染。相关资料显示,利用1吨废纸,可以造纸0.8吨,还可以节约木材3立方、电600千瓦、标煤1.2吨、水100立方,减少水污染35%;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钢约0.9吨,节约富铁矿石3吨、标煤1.4吨;利用废铜生产铜,利用废铝生产再生铝,资源节约效益都非常高。许多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决定了再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