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短缺的时代,我们的消费习惯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被称为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今天我们倡导节约型社会,是不是要回到这种消费习惯呢?
如果把节约型社会理解为抑制消费的社会,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且,消费又是促进生产最有力的手段。这是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经典解释。如果我们总满足于“新三年,旧三年”,发展生产又是为了什么呢?过去有些生活习惯并不全是美德,而是贫穷的结果,是由于物质短缺,买不到布而逼出来的,不是社会应有的常态。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生存是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如吃、穿、住等),能活下去。这是最低的层次。发展是让人生活得更好,满足人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从拥有一件衣服到拥有多件衣服,不是浪费,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如果每个人都满足于有一件衣服,那怎么可能还有纺织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进步?
节约型社会与鼓励消费之间并不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有需求,有购买,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才会有生产的不断发展。需求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可以提倡不开耗油的排气量大的汽车,能不开空调就不开空调等等。但如果消费者有钱,又喜欢排气量大的汽车,喜欢屋内温度低一点,也不能以节约型社会为借口横加干预。当然,我们反对浪费,如提倡随手关水龙头、电灯等。全社会也应该形成一种节约为荣的风气。我们这里说的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消除浪费了资源又不能带来任何效用的做法。例如,你可以点自己爱吃的龙虾,又消费得起,这不是浪费,但如果能吃一只却点了两只,吃一只,扔一只,这就属于浪费了。我们反对的只是后一种做法。消除浪费可以用价格手段,但关键还是靠自觉,培养全民节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其实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我们的生活简朴得很,甚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但资源配量严重失误,国营企业效率低下,这是典型的浪费型社会。
尽管这样的社会竭力抑制消费,但却称不上节约型社会。
不少人觉得美国人开排汽量大的车,空调温度很低,许多产品是一次性消费,浪费得很。其实美国真正是一个节约型社会,这不仅在于他们的节约资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