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后提出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回答了怎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作,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这就需要农信社干部职工认真系统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本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针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农信社改革与发展的障碍,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形成能指导农信社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措施,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防控风险,努力实现资产业务风险最低与效益最大化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信社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即在遵循银行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条件下,才能实现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防控风险的方式很多,从业务经营的角度说,在防控风险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贷款增量的总量安排上要思考信贷风险的防范。在农信社的业务经营当中,部分县级农信社不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不考虑自身资金筹措能力,片面追求盈利和员工的绩效,随意地扩大贷款的规模,形成只讲员工的眼前个人利益,不考虑农信社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的情势,导致贷款不讲条件、不计风险的十分可怕的结果。坚持贷款增量总量的风险控制,首先要遵循农信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总量安排上,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不允许超比例运用拆借资金发放贷款;在结构上,处理好资产负债的各种比例关系,注意资产重组期限对称,防止超比例发放贷款,通过资产和负债方面的综合调整与控制,以谋求资产负债最佳组合,实现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有机统一。其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对信贷的有效需求把握好贷款投放总量。农信社是“社区银行”,有特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在贷款的投放上,应根据摸清总量、确定对象的思路,匡算出区域内有效的信贷需求,通过对总量需求的把握,严控贷款出现跨区域、垒大户等道德风险问题。第三,贷款投放总量应充分考虑农信社的管理水平。可运用信贷管理差别化的办法,对管理水平高、风险控制好的农信社,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可以发放贷款;对管理水平低、信贷风险问题比较多的农信社,要控制贷款的发放。通过差别化管理来控制信贷资金风险。
二是在业务发展中不断调优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是农信社防控风险的重要任务。优化新增信贷资金配置。通过信贷投向由一般产业向优先发展产业转移,从风险集聚行业向多元化行业分布转移,从限制型、淘汰型企业向扶持型、成长型企业转移,由低需求的传统种植、养殖业向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需求转移。对贷款行业间分布进行动态分析和调控,严格控制压缩需求饱和行业和高污染、高能耗等限制行业的信贷投入,通过利率等杠杆加快风险集中、占比偏高行业贷款的逐步压缩,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控制好存量结构。按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认真界定存量信贷资金的质态,可将贷款区分为正常、控制和退出三类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对正常类的贷款,按信贷管理要求进行全面维护;对控制类贷款,可运用信贷管理手段促使贷款人尽快归还贷款;对退出类的贷款,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办法收回贷款。提高低风险信贷资产的比重。在新增贷款上严格进行控制,主要是压缩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抵押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