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和精髓。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与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利益观紧密相联,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利益观。科学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观和利益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时刻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利益需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兼顾和协调好社会成员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源自人民利益发展的需要,除了继续把发展社会生产、促进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外,其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是注重从民生入手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孙中山曾经将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过,时代在发展,民生问题的要素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简单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精神文化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26lsquo;创造历史%26rsquo;,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我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前一个时期解决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初级民生问题,而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并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诸如阶层差距和分配差距的扩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安全生产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民生的基本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注重通过社会建设实现人民利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为实现人们求富裕、民族求富强的根本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资源需要矛盾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复杂化等,人民的根本利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人们在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把公平、正义、共享改革成果等作为新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