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口红效应一词已经伴随世界金融危机,一起步入国人视野,成为最热门的词语之一。口红效应源自经济学界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廉价非生活必需品例如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大幅飙升,因为这些商品能对消费者起到身心双重安慰作用。
有研究者总结,要做口红效应里的那支口红,必须满足几大条件:首先,价格够低;其次,具备心理安慰作用;最后,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它的安慰作用更强,竞争力也就更强。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符合这些条件,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大量人群受到冲击,出现闲暇时间,社会心理出现焦虑、不安等特征,人们更想从现实困境中暂时逃脱,文化产业既可以成为价格较为低廉的消费品的提供者,也可以鼓舞人的情绪,让人们在困难中心存希望。
文化产业的这种口红效应并不是笔者的幻想,而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确证。从历史来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爆发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但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日本动漫业作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羽翼渐丰进军国际市场;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提出的文化立国救国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让电视剧与电影的韩流风靡全亚洲……从现实来看,最近有数据显示,冯小刚拍摄的贺岁片《非诚勿扰》的票房收入已经突破3亿元,2009年国内电影业的收入达43亿元以上,中国特别是春节期间的中国具有反周期特点的文化产业实现逆势而上、跨越发展的特点表现得尤其明显。
尽管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但总体来看,相比较其他经济领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并不太大,反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符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要求;二是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重组,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浪潮,给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机遇;三是从内需来讲,经济形势特别好的时候,人们过于忙碌而无法潜心消费有内涵的文化产品,经济形势严峻的时候人们从文化中去寻找安慰,促使文化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如学者郑也夫在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提到的:正是在大萧条时代,美国人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养成了家庭园艺的习惯。大萧条使美国人的休闲方式大大改变。大萧条造成了文化上的进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从一定程度上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竞争是文化竞争,其终极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从历史的经验我们看到:美国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目前已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日本和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将文化产业立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实力大国,国家综合实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在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在湖南,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增速。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一批文化品牌全国闻名,出现了一种享誉全国的湖南文化现象。
记得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天津豪峰动画科技有限公司时,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国产健康电脑游戏的演示和企业自主研发的动画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