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科学发展心得 >> 正文
解放思想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传统工业化的发展理念,破除“以gdp论英雄”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代际公平的理念,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绿色gdp、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等综合指标作为衡量我们发展的基本尺度,不能走单纯追求总量扩张和先透支资源再收缩战线、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当前的惠城区更是处在资源环境的紧约束之中,我们要冲破难关,就必须在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瞄准高端化、抢占制高点,实行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双轮驱动,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将绿色gdp、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等综合指标具体化,把惠城区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和谐惠城区指标体系、效益惠城区指标体系作为我们工作的指挥棒,切实将我们的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经济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演进,使我们的城市能够在可持续、高端化的轨道上长久运行。

      三、必须从封建和小农意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跳出惠城区观察惠城区、跳出惠城区谋划惠城区、跳出惠城区发展惠城区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是以现代公民意识为支撑的现代意义的发展。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社会,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封建意识主要体现为“官本位”思想和宗法思想。“官本位”思想易于产生官僚主义和集权主义,排斥民主、自由、平等和制约监督;宗法思想易于产生家长制作风和帮派习气。而小农意识则易于形成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重守土怕离乡,重和气怕竞争,重经验怕创新,足不出户,井底观天。今天的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们只有抛弃一切陈腐落后的思想和观念,真正确立现代公民意识,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进步。从封建意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要强化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使决策以民意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法律为规范,以民享为归宿,使权力在阳光下、在科学的轨道上规范运行。从小农意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要求我们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摆脱经验主义的惯性和惰性,善于跳出惠城区观察惠城区,跳出惠城区谋划惠城区,跳出惠城区发展惠城区;就是要从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为惠城区的发展找

到资源和市场腹地空间以及城市功能提升的空间;就是要从世界主义出发把握发展大势、洞悉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来推动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必须从自满和封闭中解放出来,在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所共同追求。由于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对人类普世价值的发现进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大小也不同。近代西方国家首先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束缚,从而率先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于是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理念率先在西方提出,及至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把这些普世价值理念与资本主义画等号,让资本主义和西方国家单享独占,进而产生畏惧和拒斥心理。事实上十七大报告从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海事
       公安局监管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对科学发展观认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体现先进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交通新跨越
       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办公室主任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教育局党委书记科学发展观心得体…
     
    我身边优秀党员维护班班长个人材…
    法院纪检计划
    党委书记就职演讲辞
    国土局完善耕地保护发展计划
    司法局计划
    党建论文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农村综治平安建设计划
    最新党员创先争优思想汇报
    党员联系群众实施方案
    建筑企业改制交流材料
    繁荣文艺创作构建思想汇报
    党员队伍政治思想考察报告
    高校生党员思想汇报
    工商厅思想政治大会讲话
    矿思想政治安排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工商所综合
    电业局度职工思想状况调查问
    青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中专学生思想教育交流材料
    民政局思想教育发展交流材料
    科学发展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