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认识
sp; 第三个就是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标准的反思,什么样的生活标准是人类最幸福的生活,一般的讲都是高收入,有高级住宅,有豪华轿车,这就是美满的生活,这是物质的标准。经过20世纪,尤其是在西方个人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里面,经过一二百年社会生活的时间,感觉这样并不能使人的生活真正获得幸福。1992年我在德国住了三个月,是应德国“海尔希伯尔”会议的邀请去访问和讲学的。“海尔希伯尔”是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去世以后,建立一个“海尔希伯尔”基金,邀请世界各国的作家学者教授到他原来的写作便所去住三个月,他提供一切生活的费用!我也是中国作家第一个到“海尔希伯尔”别墅去写作的,我在那里住一个月以后,德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我,问我对德国的印象,我讲了三点,其中第三点就是说德国的(原西德,因为当时在波恩附近)生活水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我觉得,更舒适更好。但是我说,并不是每一个德国人都说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德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同意我的观点,他说确实是这样。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概念,比如说婚姻的不协调,你再有钱,婚姻不协调,生活也不会觉得幸福。德国的养老院的条件是非常好的,那不是我们中国人可以想象的,但是德国的住在养老院里的老头、老太太说这是感情的集中点,因为没有儿女
的亲情。因此呢,不是物质生活水平高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我知道有两个作家,一个是美国的女作家安娜,50岁自杀,她有自己的私人飞机,每年邀请10个世界各国有名的作家到她的家里做客,招待10天,她每月选择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旅游胜地去度假,她的物质生活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但是她为什么自杀呢?她没有遗书,没有解释,等我看到她的生活状况,我想她独身,就是说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她离婚了,丈夫是否死了不了解,没有子女。因此她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的温暖,缺乏亲情,再高的物质生活,甚至说越是高的物质生活就越感觉到生活上的空虚,所以她自杀啦!还有一个是日本的女作家,一个畅销书作家,推理小说的作家,她的版费是很多的,也是50多岁自杀,有的说是酗酒导致死亡,有的说是自杀了,反正她也是单身一个人生活,这个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活质量的标准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最佳生活目标,可以说在现在社会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中国目前条件之下,在温饱保证的前提条件下,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这是第三个反思。在三个反思的基础上,就有三个适度回归。适度回归不是完全回归,一个是回归自然。对于自然,不但是要开发,要利用,而且要养哺自然,要保护自然,要敬爱自然,要与自然为友。有一位搞民俗学的我们省的一位教授,他就给我讲,他到云南去考察的时候,他说一个山沟的山涧两边,这边是一个先进的乡,经济发展得很好等等,这个乡的领导年年得奖,涧的那边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敬拜树木神,不砍树木等等。因此这位教授说,按照我的标准,这个乡长(开发很好的乡的乡长)应该受到惩罚,甚至法律的制裁,那么涧的那边那个乡的乡长应该受到表扬,现在看他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云南重视原始自然的保护。那个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因为他敬爱自然,当然他是出于迷信的程度,但是不砍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的很多的东西,因此他是正确的,所以三个适度的回归甚至向自然的回归,成为一个趋势。像美国、德国,住宅都是郊区化,我们中国还没到郊区化的程度,但是现在很多人,我知道北京的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人在通县(北京郊区县)买房子居住,沈阳也有很多,在半郊区,在三环的边上,在美国和德国是郊区化!我在“芝加哥”看到一个美国的经济地图,红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科学发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