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会作出的决定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也都是在更加具体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在院党委的组织下,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深入领会了全会精神。为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水利工程设计思路中,提高水工设计质量,对我国已建水利工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水利工程设计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几点建议。
几千年来人类为了自身的防洪安全与经济发展,对河流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兴建了大量工程设施,改变了河流的地貌学特征。河流一百年的人工变化超过了数万年的自然进化。有学者估计,至今, 全世界有大约60%的河流经过了人工改造,包括筑坝、筑堤、自然河道渠道化、裁弯取直等。据统计,全世界坝高超过15 m或库容超过300×109 m3的大坝有45000座。其中约40000座是1950年以后建设的。坝高超过150 m或库容超过250×109 m3的大坝有309座。建坝最多的国家依次为中国、美国、前苏联、日本和印度。20世纪我国的水利建设是以“兴利”、“除害”为目标,大量兴建大坝、堤防、闸涵、渠道、机井等水利工程,以满足防洪、发电、城市供水、灌溉、航运、水产等多方面的要求。海河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引水工程1万多处、提水工程8200处和地下水井120万眼。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水利工程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供水体系,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就在众多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的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改变了水域特性,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渭河流域建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29座,饮水工程1635处,其中在渭河干流上较大的饮水工程有宝鸡峡水库、总干渠、高干渠、渭惠渠等。枯水期,渭河上游来水在宝鸡峡水库被全部引入总干渠,发电后的渠水虽然在眉县魏家堡返回渭河,但魏家堡提水站又将渭河干流水全部引入高干渠和渭惠渠,高干渠和渭惠渠流经扶风、杨凌、武功、兴平,用来灌溉和发电,在咸阳的秦都区境内基本断流。由此看来,枯水期渭河干流魏家堡以下河段基本无上游来水,主要是沿途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只有极少量南山支流汇入,由于缺少生态水的稀释,渭河干流水基本是黑色的,严重破坏了渭河的生态系统平衡。塔里木河、黑河等不少内陆河地区由于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大量开垦、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道断流、土地沙化、 沙生植物死亡、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地区甚至造成耕地荒芜、人口外流、经济滑坡。
60年代修建的三门峡水库,因设计人员对黄河水沙运动规律认识不足,造成整个规划思想的偏差,将三门峡水库设计成以拦截水沙,发电为主的工程。由于其建设和运行方式违背了河道的自然输水输沙特性,水库建成之后不仅很快造成了库区的严重淤积,而且直接威胁到上游渭河和西安等城市的
防洪安全,多年来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1972年初开始下决心放弃了水库原有的运行方式,打开导流底孔力图拉走水库内淤积的大量泥沙,并采用低水头的运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原来的发电目标,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些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考虑不够周全,只考虑了工程本身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问题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收集到了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