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机关干部队伍作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实施领导的中枢,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服务基层、为民办事的窗口,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的骨干。建设高素质的机关,培养德、才兼备的机关干部队伍,是履行好机关职能的前提条件,是各级党委重要的政治责任,也是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起点推进高标准落实的根本保证。选用机关干部转变以下几个“认识误区”,对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用人导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转变“能写就成”的观念。机关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是机关干部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不会拟制公文和撰写综合材料的干部,不是合格的机关干部。但有些单位和领导把能否写材料作为评定机关干部素质的主要标志,衡量机关干部的实绩,主要看被上级采用了多少材料、在报刊发表了多少文章,挑选机关干部唯“笔头硬”。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一些机关和机关干部忽视了其它方面的要求。其实,机关干部处在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的枢纽位置,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就业务能力而言,一个合格的机关干部应当具备运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基层以及处理日常事务等方面的基本功。即使写材料,总结经验,也应当实事求是,不能任意拔高、脱离实,这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优良的作风品质作保障。因此,建设机关干部队伍的着眼点要放在全面提高上,挑选机关干部既要要看“笔杆子”硬碰硬,更要看“德、能、勤、绩、廉”全面素质强不强,以确保日常工作的全面、高效运转。
二、要转变“点子多就是作用好”的观念。机关的参谋、助手作用的发挥,很重要的是体现在为领导处理政务、事务出“点子”,也是服务全局、服务中心的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机关干部一般知识面广,头脑灵活,点子不少,但点子有好、歪之分,好点子可以开阔领导的思路,使领导下定正确的决心,坏点子也可能模糊领导视线,甚至作出错误的决定。比如在基层建设中,有的不是面向实际,在如何抓根本、抓基础和全面抓落实上多动脑筋,而是眼睛向上,搞“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这类点子看上去有新意,却没有实际意义甚至起反作用,也就不是一个好参谋。当然,机关干部出什么点子,往往和其领导的爱好有关,你喜欢“擦边球”他就推波助澜,你喜欢表面文章他就锦上添花。因此,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切实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运用政策能力、服务大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狠抓落实能力,使机关干部的“活头脑”用到正道上,参到点子上,谋在关键处。
三、要转变“加班加点才是尽职尽责”的观念。领导机关的工作繁杂,满负荷、超负荷运转是常事,有时必须加班加点。对八小时以外出成果的机关干部,应当充分肯定。然而,倘若付出的劳动与成果不成正比,甚至搞无效劳动,势必得不偿失。比如有的机关干部常常挑灯夜战,连节假日也要搭上,这反映了机关干部应有的工作姿态,但也有不少加班加点是因为效率不高、素质低造成的。有的缺乏工作预见性,临时抱佛脚,有的工作质量差,一次过不了关,二次返工,造成人员、时间甚至物质材料的浪费。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每项工作都是环环相扣,一个环节跟不上就可能导致整体瘫痪,另外一人加班可能是配套设施要全线开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作为统帅、决策的机关的工作人员,无论掌握情况、分析判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