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科学发展心得 >> 正文
街道残联者心得体会

会上歧视和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残联和残疾人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主动性,才能积极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不断克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残联工作要在主动中体现生动

(一)在主动中增强凝聚力

残联由于成立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事业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工作难度还很大。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残疾人工作者必须振奋精神,带着感情、带着爱心、带着政策主动做工作,充分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把广大残疾人和关心帮助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团结在残联周围,让残疾人真正体会到残联是他们的“娘家人”、贴心人,让那些有爱心的人士真正感受残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实在在反映残疾人呼声,实实在在维护残疾人利益。主动做事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立足以人为本、关心百姓、关心弱势群体的宗旨,又增强了残联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残疾人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在主动中有所作为

残联工作如果成天不思进取,满足现状,不能为党委、政府分忧,不能切实有效地

莲山课件 服务中心工作,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那我们就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只有紧贴残疾人工作实际,善谋善干,主动出击,勇于开拓,才能充分代表残疾人,服务残疾人,发挥残联在残疾人事业中的职能作用。位子是等不来的,威信是争不来的,待遇是要不来的。只有主动做事,才知道残联工作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只有积极做
事,做出成绩,才能使残联工作在社会上产生强烈

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只有认真做事,才能使自己感受到人生的价值,越做越充实,越做越有成就感。只有立足本职主动做事,在主动中体现生动,在主动中锐意进取,才能赢得党政的重视和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有为有位。

三、残联工作要在主动做事中促发展

(一)要主动请示汇报

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是做好残联工作的前提。要让领导重视和支持残联工作,就必须积极主动向领导请示汇报,积极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积极主动上报工作计划和安排,积极主动请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邀请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参加重要会议和活动。通过积极主动请示汇报,让党政领导更多地了解关心残联工作,更加重视支持残联工作,使残联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要主动探索创新

一个地方的残联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和开拓新局面,残联的地位和残疾人的地位能否得到提升,关键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残联干部能否在工作中主动探索创新。残联工作的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工作中突出的残疾人就业难、扶贫任务重、康复需求和技能培训还不能适应残疾人的需求、残联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差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来研究探索。一是要有创新的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二是要有创新的工作布局,布局决定结局;三是要有创新的工作制度,制度决定力度。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使残联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要主动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如果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凭一知半解和老经验作决策,凭想当然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不出问题的。可以说,工作主动权也来自于调查研究。《中国残联章程》规定: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外企实习心得体会
       创先争优动员会几点心得
       最新暑期实习心得体会
       创先争优勇于挑战竞聘演讲稿
       有所作为创先争优竞聘演讲稿
       200科技下乡实习体会
       劳保员工科学发展观专题体会
       党校老师科学发展观感悟
       老干部局科学发展观实践感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实事求是
     
    区直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体会建设…
    晚宴祝酒辞
    社区综合治理小结
    新时期农村基层调研方案
    市领导在深化医改会的发言
    机关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和档案安全…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理论框架上
    县直工委廉政事迹演讲稿
    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质监局深化监督教育发展意见
    街道社区安全构建工作方案
    街道社区作风改革工作方案
    街道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意
    街道环境整顿工作措施
    街道拆迁管理工作计划
    商业街道安全整顿总结
    商业街道安全整顿总结
    街道管理处工作思路
    指纹打卡保证考勤益民街道重
    街道社区网络教育交流材料
    科学发展心得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