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师范时,教我们教育学的老师曾强调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当时听来,感觉讳莫如深。工作十年了,凭着一点点积累的经验,在教材的处理上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孩子们的心理差距也渐渐拉大,备学生,成了嘴边的一个套话。更有意思的是,在校外公开课上,与学生的接触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何论对学生的了解。但最近,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出发点是有感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循着老师的问题来思考,囿于老师的思路,而失去自主思考与提问的能力,无法持经达变。为了突破这个难题,我开始尝试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我开始细致的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将全班学生按照性格特征加以分类,并利用其互补性组成互助组。经常与学生在不特定的时间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对身边事物的一些看法,掌握其思考的逻辑性,这是发现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很重要的方面,是否能有序、合理、综合的看问题,是孩子必须慢慢养成的思维品质。当我掌握了这些信息后,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甚至于我可以预估到某个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会有怎样的思考。这样的交流多了,与学生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带来的一个好处便是学生更加爱戴我,更加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
另一方面,我开始重新审视教材,按照新大纲编排的教材对于知识点做了更多的切割,习惯了老教材教学的我起初不能适应,但后来静下来好好读教材,方才体会编者的用心良苦。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某个知识点,教给某项数学技能,而是要更多的训练孩子们的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积累,因此,将数学知识分成几大版块,再将每个版块的内容分到六个年级,12册教材中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不失为一个大胆的实践。作为教者,深刻的体会教材的用意,将呆板的例题进行数学化的抽象与概括,再将其抛给学生去思考、激辩,在观点撞击的火花中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这才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理念。有了更多的开发性的问题,不同思维品质的学生在一起产生互补,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作用,是我对教材处理的重要方法。不用冰冷的分数评价学生,而是用一种缓和的节奏,不把长跑当成短跑,学习就成了一种乐趣,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才能够快乐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看作no.1。
本文作者:泉声低语 转载请务必注明!
欢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