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核心价值篇
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正如其他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反映社会意识本质的、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方向的核心价值体系。要使这一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必须注重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求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和为贵”的思想。当今世界,尽管利益关系导致了地区、国家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但谁也不能否认,“全球化”正把所有国家和人民毫无例外地卷入其蓬勃发展的大潮中,相互间的联系愈益密切,共同利益愈来愈多,命运息息相关,发展相互依赖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要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并非回避矛盾、否认差异,恰恰相反,它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形成差异。多元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多元的利益主体、多元的分配方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及其发展,也使得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表现为多元和多样。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们既要在同一中把握事物,又要在差异中把握事物。和谐理念要求主体在对待包括其他人、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其他文化,直至各种自然生命形式和非生命在内的“他者”时,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与千差万别的“他者”,与不同利益、不同文化、不同话语主体的交流碰撞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需要妥协和宽容。在“斗争哲学”的视域里,妥协是得不到认可的。其实,随着人的活动领域的展开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不妥协的自主性愈来愈少。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达成交易,维持市场均衡。在这一意义上,市场制度就是一种达成妥协的制度。社会生活中,亲人之间、同事之间、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有时甚至表现得很激烈,但依然有通融的余地,这就是妥协。如果矛盾双方都不妥协,不计后果,导致对抗冲突,必然是两败俱伤。与妥协相联系的是宽容。“君子以厚德载物”。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相互体谅、理解、包容和接纳,这种礼让宽容精神是人际间交往和沟通的润滑剂,是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今天,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思想偏差、处理失当而加剧,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不失原则和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形势政策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