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步步推进,事业单位原来的工资制度已不能适应目前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建立一套新的既坚持按劳分配,又体现效益和公平原则的分配制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多年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1月1日起绩效工资制度已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行,2009年 9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从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2010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面对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较多而工作效率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我县该如何面对绩效工资制带来的变化,笔者借鉴其他地区实施绩效工资的先进经验,就此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建议。
一、*县事业单位工资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县现有事业单位410个,在职人员9672名,主要涉及教育、卫生、农业、交通、水利和文化体育等行业。2008年,全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平均每人每年29736元。按现行工资制度,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分为两部分,即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即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我县从2009年1月1日起已在教育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将每个月津贴补贴的30%作为绩效工资部分,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分配。但由于切实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学校所谓的“绩效工资”最终还是平均分配,绩效工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从全县来看,由于绩效工资制度尚未实施,事业单位在收入分配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上班不上班一个样”的现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推行绩效工资的重大意义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如果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能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讲,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力度,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制、工资基金管理等制度;二是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和内部成本核算,不断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是建立新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有利于消除年度目标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倡导“讲服务质量、重实际贡献”的新风尚,有助于建立公正、科学、规范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工资与工作绩效相挂钩的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惰的分配原则,革除事业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的痼疾。
三、如何推行绩效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制是以“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干部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工作绩效相挂钩,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的工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应结合单位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核定,从干部职工个人档案工资、津贴补贴和年终奖金中提取一部分,加上单位从可分配收入中注入一部分资金,与绩效考核挂钩进行重新分配。
(一)实行总量控制。事业单的绩效工资总量应由我县规范的津贴补贴、基本工资的适当比例、奖金及单位从可分配收入中注入的一部分资金组成,由县人事局和县财政局核定后下达到各单位,各单位只能在核定的总量内,按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