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是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公开选拔制度的推行,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置身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约束之下,促使后备干部更自觉地增强群众观念,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树立起村干部为广大群众赤诚服务的新形象。
四、存在问题
一是意义认识不深。镇村两级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的思想认识,觉得“公选”的可操作性不强,无多大实际意义,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新做法。同时部分村干部存在着官本位主义的思想,觉得真正能干的后备干部产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们难以“控制”,权衡利弊,不支持也罢;有一些村主网要领导认为村干部是靠党员和群众来选的,培不培养后备干部无所谓;还有的认为富人就是“能人”,把培养后备干部的眼光盯在了村里的少数几个富人身上。
二是人才资源匮乏。后备干部来源不足,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并且外出的是相对较有活力的年轻人,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同时后备干部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部分村对优秀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化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在即将起用时,他们却外出打工或自己置办起了实业;并且村干部工作吸引力不大,部分村比较优秀且组织打算培养的年轻同志,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当“村官”不感兴趣。
三是培养力度不足。后备干部经公开选拔产生后,面临的是对他们的“培”与“扶”,相当部分的村因无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或主观上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他们放任自流。后备干部普遍有文化水平较高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工作热情较高而影响力不大的共性特征,再好的苗子,缺少传、帮、带总难以茁壮成长。富阳市多数选拔、培养成效不明显的村,都因培养力度不足、“备而不用”,最终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导致村级事业的全面建设难以“更上一层楼”。
四是、工作胆魄不大。一是村级班子成员对后备干部挂职锻炼期间心中无底,在培养过程中畏手畏脚。开展村务工作不够大胆。有些后备干部虽则担任了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总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位置难以摆正,心态调整不好,具体工作中顾虑较多,做了怕引起村民反感,“还没当‘官’就这样”,做了又怕群众说闲话,担心被看作无能或积极性不高,左右为难。
五、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完善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今后主要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在公选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以此来提高镇村两级干部,特别是村支两委会班子成员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重要意义的认识,寻得广大村民群众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平时,要特别注重对优秀后备干部走上村领导岗位后各方面表现的宣传,树立一批典型,消除一部分人对“公选”工作的疑虑。
二是健全有关制度。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努力适应形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