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为全党、全社会明确了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方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惠及亿万群众的中心工作,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高昂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群众开拓创新,快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十六大的主题,是今后20年全党、全国和全社会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我们就针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广泛讨论。通过讨论,全县上下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纲领,具有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的目标,也是政治的目标、文化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工作领域。只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牢牢地抓在手上,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领各项工作,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带动其它工作,实现整体水平的跃升。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面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实现富裕型小康,是广大群众的理想,是各级干部的工作目标。只要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开展,就能够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集中到这面旗帜之下,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使干部群众振奋精神,齐心合力,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把钥匙,为破解各种困难和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六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这项中心任务,就能够集中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能够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就能够很快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以超常的热情和干劲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我县是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具有很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在全面精神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在重新审视县情、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即依托自身南临长春、北接哈尔滨的区位优势,利用商品粮基地县建设形成的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突出工业拉动,强化城镇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水平,走文明发展的道路,把扶余县建成国家粮食安全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东北哈大经济带上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为更好地指导小康社会建设,我们在有关专家的具体指导下,编制了《扶余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在保留原有16项小康建设指标中的10项基础上,新补充了25项小康建设指标,并初步制定了近、中、远期发展计划,预计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06亿元,年均递增10.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2亿元,年均递增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00元,年均递增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递增7.0%。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把农业做优。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用好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各项支持政策,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