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战略思想,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国际局势发展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和理论勇气,体现了我们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能力。
二、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生动实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