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民说,从国家财力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实力,那么,我们现在应当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只是把社会公正放到一个从属性的、‘兼顾’的位置,便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延误中国改革进程的顺利推进,造成中国经济的畸形增长和中国社会的病态化。”
怎么实现“共同富裕”
吴忠民提出,可以考虑用5年的时间完成建立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5年之内,打好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础,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5年后,再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战果,使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再上一个台阶。
吴忠民说,初级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三险”开始覆盖全部的工人包括农民工;开始对工人尤其是农民工进行常规的职业培训;适当增加失业保险支出;扩大低保范围并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启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建设;国家出资并免除所有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教材费,适当减免部分农村小学生、初中生的学杂费;增大对城乡抚恤事业的投入。初步估计,每年国家大约需要支出27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数字没有超出国家的财政能力。”
而经济学家则认为,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张晓晶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但如果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公平上就不太现实。“因此,现阶段,我们依然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效率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但片面看重人均gdp指标让我们忽略了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张晓晶建议,虽然目前没有能完全替代gdp的指标,在评定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时,应该附加诸如资源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指标综合考量。
张晓晶说,社会财富在人群之间的分配以及法律、政策、制度出台时民众的参与都能体现社会公平。他表示,过分强调二次分配是不可取的。“政府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给农民免农业税。”张晓晶说,“这么做,可以缓解因地区差距、收入差距而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但是,要想根本上让穷人致富,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机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要将“起跑线”拉近,“尽管这些问题在五年内不能完全解决,但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开放无疑会让理想离现实越来越近。”张晓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