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分化是改革的必要代价?
两极分化是改革开放的必要代价吗?一个公认的规律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发展与平等的关系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假说。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这两者间的关系,以一个倒u型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收入不平等起初也是增长的,这种不平等程度在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达到最高点,然后便开始下降。
但是,现在经济学家对库兹涅茨“倒u型线”假说真实性的怀疑也在不断加重。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显示出了一条与“倒u型曲线”不相符合的路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2%,东盟四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平均为6.6%,这种持续而高速的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而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差距总的来说并没有明显恶化,中国香港和台湾、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还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我们一直讲‘发展是硬道理’,但以前我们的发展观都是狭隘意义上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不应只是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社会发展,从表象上来看,不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充分就业、合理分配、可持续发展等很多要素。”王思斌说,现在我们提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这个道理,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会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日益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去,我们习惯用简单的人均gdp指标来衡量发展状况,实际上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它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的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多数农村、大部分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可喜的是,中央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对经济发展方向作出调整。”王思斌说。新一届领导人能够对历史的积弊作出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反思,是需要勇气的。不回避问题本身就是我国政坛的一股新风。
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
吴忠民分析,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的改革阶段组成的改革过程,在改革的初始阶段,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打破大锅饭,适当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的;现在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为了穷人。”吴忠民说,从经济发展可持续、健康的动力角度来看,社会公正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就一般情况而言,经济的拉动力包括出口拉动力、投资拉动力和内需拉动力,其中,内需拉动力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前两者。现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内需不足,由于农村人口过于贫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购买力,市场活力就不够。现在,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0%,这是一种过度依赖,美国、日本、印度和德国等国的这个比重不到20%。为了不再过于倚重外贸来推动经济增长,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向以内需为动力的发展模式,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