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本质要求。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人民群众长期贫穷甚至极端贫困,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成。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家庭财产不断增加,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全面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争取实现社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
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经验。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同志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创业活动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社会。创造能量要在创业活动中释放,创新成果要在创业活动中实现。如同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