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正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党心民心,所以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同样,也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共同享有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蕴藏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热情和智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发挥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指出:“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体现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本质要求,为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通过革命和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无论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进行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本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