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八: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理念 和谐精神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支撑,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社会的和谐,既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更有赖于熔铸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和普遍而深厚的价值认同。《决定》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要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思想保证。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和谐文化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的持续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在呈上升趋势。化解社会矛盾既需要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也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这无疑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推动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
根本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是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