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区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建立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的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郊区城镇化、现代化进程,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新城的发展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安全等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入手,促进首都社会和谐。
六是坚持奥运带动战略,努力提升首都工作水平。积极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抓住举办奥运会这个契机,全面提升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奥运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首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综合考虑首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五年,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加快建设好中关村科技园区,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显著提升。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确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逐年提高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水平显著提升。
三、坚持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
(6)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今后五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把握产业融合的新趋势,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和集成首都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文化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商业、服务业,不断增强首都的服务功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发展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石化新材料等六大行业中的重点项目,以骨干企业为纽带,完善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推广名牌战略。积极发展为高端产业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及都市型工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