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各级政府都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新情况新变化,迫切要求担负“一府两院”监督职能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实际,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
一、紧紧围绕第一要务开展监督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地方政府能否牢牢把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及时解决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必备的首要素质和能力,也是我们人大监督的重点。为此,滨州市人大常委会把监督工作的重点转向对政府把握第一要务的能力和实绩的监督,特别是注意抓住关系全市发展大局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监督。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市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联系,阻碍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使我市濒临渤海、紧靠京津、属华东经济区与京津经济区结合部的独特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市政府制定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计划。我们觉得,这一重大举措,抓住了滨州发展的关键,能否顺利实施,对滨州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对政府发展能力的重大提升和检验,决定进行重点视察。我们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深入五县两区的16处施工现场,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金到位、招商引资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听取了市政府的全面汇报,进行深入座谈讨论,提出意见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转交政府改进、落实。这次视察抓得准,力度大,使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更加坚定了抓好交通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把握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监督的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在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稳的新世纪新阶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重视和谐社会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地方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如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着征地补偿不能按时到位、拆迁安置不够及时、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少数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较大,一度人民来信来访较多。为此,我们组成七个调查组,按三分之一抽样,选择有代表性的75个村,进村入户,逐地、逐房、逐笔补偿明查暗访,进行口头和帐目核对,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的座谈、征求意见,共同商讨搞好补偿、拆迁安置、就业及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的措施和办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加快了问题的解决。在信访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贵阳经验,构建了“大信访”格局。组织“一府两院”有关负责人集体联合接访,现场听取申诉,拿出处理意见,做出明确表态和承诺,使信访案件做到了登记、接访、交办、回音4个100%,受到了信访当事人的一致好评,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