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水库管理局落实科学发展观交流发言材料

6两年,拿出20.7万元为61名身患重病和遇到意外事故的职工发放困难补助。企业职工杨兰香之子患白血病,我们动员全局职工两次捐款共计6.8万元,治疗效果明显,有望治愈。三是改善住宅区面貌。在小区内建设了三千平方米的花坛、五处凉亭、两处室外健身中心,共计十万平方米的十五栋职工住宅楼宛如在花园之中。扩建大型运动场,整修篮球场、排球场和室内活动中心,为职工和家属提供良好活动场所。水库地区通往市中心路段增设了路灯,修建了河堤环局景观路,改造、美化、规范了住宅区广场和农贸市场,为水库地区居民提供了美化、亮化、香化的人居环境。
  局班子成员之间交流以诚相待,工作互相配合,定期碰头通气,形成一种团结和谐健康的氛围。班子的良好形象为全局职工树立了榜样,带动了职工风貌的全面提升。
  (二) 创新载体,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1、创建活动区分层次,覆盖全局。一是在保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基础上,查找差距,锐意进取,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分别制定了党政班子、中层干部、共产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职工守则。二是支持下属企业参加上级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其中养殖总场为部省级文明单位,其它三个企业为市级文明单位。三是开展文明处室、文明个人评选活动,我们每年都评出3个文明处室、8个文明班组、10名优秀党员、30名文明职工。四是评选思想道德建设模范,每年评出1个模范家庭、3位模范老人、1名模范儿媳。
  2、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展示和谐水库建设成果。利用橱窗、局域网、水库简报介绍工作动态,在办公区、住宅区设立行为规范宣传牌,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汇演。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局职工家属运动会,每年组织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迎春长跑、拔河等体育比赛,健步走、健身操、乒乓球等小型分散职工活动开展经常。小区广场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地区文化活动活跃,展示了大伙房人的精神风貌,被评为全国亿万职工迎奥运健身活动月先进单位。
  3、职工培训模式更新,建设学习型、节约型职工队伍。为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我们加大职工培训力度。近五年,选派35名优秀的技术干部和20名技术工人接受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三分之一的技术干部晋升了高级职称。同时开展以提高职工艰苦创业意识为目标的内部培训:一是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开展了“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水资源保障”、“奋战十一五、创业当先锋”活动。二是进行水利精神、大伙房精神教育,开展岗前培训、“名师带高徒”和“五型”班组建设活动。三是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远学谢会贵、崔政权,近学吴辽玉、张毅”、“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
  现在,“风气正、心气顺、正气浓”的良好风尚已在全局形成,“库兴我荣我富、库衰我耻我贫”、“我靠水库生存、水库靠我发展”的思想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水库经济发展
  建库50年来,大伙房水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防洪效益已达160多亿元。仅2005年在迎战“813”大洪水过程中,起落闸门114次,为下游100%错峰,减灾数额就达58.62亿元。今年大旱,不间断为下游灌区150万亩农田补水,累计农灌供水量8.31亿立方米,创1989年以来农灌供水最大值。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自身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以防洪兴利为主体,水产养殖、旅游观光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每年水费和综合经营产值达2亿元,缴纳税金3000余万元,成为抚顺市纳税大户。
  (一)水费征收目标创新,水费收入突破亿元。水费是水库的主要经济支柱,如何保证水费收入计划的完成?我们实行准确计量,按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
   落实科学发展观 争当机关排头兵体…
   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持续稳定和谐健康…
   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协调会上…
   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
   如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开创企业宣传思想新…
 
庆祝七·一建党节演讲稿—唱响准…
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务虚会
全国计划年会上致词
宣传部长加强思想宣传讲话
超市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二00六年教育培训安排
名店开业系列推广方案
小草社区党员七一建党节演讲稿
开发区度创建市级文明单位规划
税务局长新春团拜会讲话
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工作方案
水土防控监督管理办法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城镇医疗救助管理办法
疫苗计划报损管理办法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管理办法
建设现场公示管理办法
物业承接核查管理办法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