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的灵魂。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的突出贡献,十七大也以此为标志而载入史册。中国在今后五年以至相当长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和落实程度。为此,笔者写作本文,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断,从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关系上,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从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成果的关系上,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属性与实践功能上,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对象和指导作用,其中,“指导方针”讲的是现实作用,而“战略思想”则讲的是长远影响。一句话,这一论断,是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的科学界定。这一科学定位,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变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关系中国发展的制度革命。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至20世纪末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关系中国发展的体制革命。正是这两次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方式革命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确立,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它对中国的发展将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不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指导,而且为中国生产方式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正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影响之所在。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又适应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演变的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生产方式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生产方式的演变史。从生产力的层面上讲,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生产方式长期处于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的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生产方式进入工业社会至今也才仅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却是以往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论断:“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充分说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劲推进器。
但是,工业社会中的传统增长方式,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副作用也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工业社会是以原材料、能源、资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