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教育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为我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初步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目标要求
1、目标:校长要有文化品位,管理的个性和特长要施展;教师要有文化涵养,教学的个性和特长要展现;学生要有文化素质,个性和特长要表现;学校要有文化氛围,特色和优势要体现。2、形成一中特色,在管理、教学、活动、环境等方面追求文化,张扬个性。
三、具体内容与措施
(一)管理文化
在管理文化上突出“三化”:1.制度化。管理的各层面,均建章立制,“依法治校,按章管理”,上至校长,下至教职工,各个岗位均有职责要求,分工明确,运作有序,体现科学管理。2.民主化。听取意见,按情决策。如对教学管理中的分班、排课、教学评价,对结构工资方案、职称评聘方案、福利奖金发放、学校规划、活动筹划等均发放意见征求表,再交教职工代表论证,最后才由校长会决定,真正使群众参与管理,当学校主人。3.人性化。创设能使人自主发展的环境,在一种祥和融洽竞争合作的氛围中被影响、被推动、被感化,从而提高人的工作质量、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不断完美。在管理文化中,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科学意识。寻求规律,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务实严谨高效。
二是服务意识。领导为师生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形成宽松平等和谐尊重的良好环境。
三是合作意识。提倡“人际良好互动”,促进“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和“以竞争为手段”的发展,使师生树立超越自我的整体观念,追求学校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教学文化
1、加强教学过程,由落实“教学五环节”到达到“度量点线面”教学要求,再上升到关注“五个结合点”。认知停靠点——新旧知识中的逻辑联系;情感激发点——良好的情绪背景下激发学习欲望;思维展开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心灵交流点——理解学生,师生互动;能力起动点——鼓励探究质疑创新。2、实行动态组合的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推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动态组合分层教学。3、关注“三本”,融入文化内涵。研究“校本”,追求学校的课程特色,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一是基础型课程;二是拓展型课程,分科学类、人文类、技术类、体艺类、实践类;三是研究性课程;四是专家讲座课程;五是社会实践课。聚焦“人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实现“教学的教育性”,即培养独立而健全的人格,包括道德、情感、意志、自尊意识等。突破“教本”,“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科技、实验、体艺、图书和因特网上呈现教育的精采和文化的魅力,大量补充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材料。4、践行教师发展学校理念,努力去营造学术氛围,铸就教师人文灵魂,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我们请专家作报告,进行课题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