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翻开历史画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思想解放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1978年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使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把我们从长期闭关自守状态中解放出来。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巨大的变化,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xx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到底需要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下一步将组织专题学习讨论活动。我在这里先讲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
发展的源动力
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最近在与省委常委一班人谈心时,大家也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这个问题。当前提出增强忧患意识不仅不会否定大好形势,而且清醒认识大好形势下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中国治国古训就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之说。在这方面,日本民族的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生存空间不大,其忧患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因此善于学习、创新和创业,由此造就了由一个国土资源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长期保持这一地位的奇迹。而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政府最近斥巨资拍了一部叫做“日本沉没”的电影,说明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多么强烈啊!实际上忧患意识是对历史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一种精神内醒,有助于我们辩证看待形势和成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
xx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排在前列。面对大好形势,我们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是,长期捧着“总量第一”这块“金字招牌”,听惯了别人的赞誉,很容易使我们一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某种优越感,甚至骄傲情绪,缺乏忧患意识,导致不思进取,后果将是极其有害的。斯大林在《论列宁》中说到,“不因胜利而骄傲”是列宁性格中的一个特点,我们也要“不因成功而骄傲”。况且我们的成绩还是初步的,许多方面与兄弟省市比还存在明显不足。比如,从过去10年我省与xx、xx、xx、xx等沿海省市人均发展水平对比看,我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人均gdp不仅被xx超过,而且与xx的差距不断拉大,由1996年相当于xx的95.7%下降到2006年的88.9%。再从人口和就业变动情况来分析,这10年间,我省总人口净增1644万人,远远高于xx的439万、xx的571万和xx的567万。我省年末就业人员从3641万人增加到5250万人,增加了1609万人,年均增长3.7%,大大高于xx的1.9%、xx的1.3%、xx的0.4%和xx的0.4%;我省每新增一个劳动力新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xx的88万元、xx的22万元和xx的21万元。这说明,兄弟省市用较低的人力投入取得了较高的人均产出。再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这10年间我省年均增幅为13.3%,仅高于xx的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