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校舍13.5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各项助学政策;在劳有所得上,年均增加3000个就业岗位,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6%和8%以上;在病有所医上,投资千万元对19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同时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制度;在老有所养上,积极推进职工、农民工和农村养老保险,健全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在住有所居上,新建廉租房1.06万平方米,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面对这样繁重的任务,加之目前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滞后、县级财政吃紧等,群众就医、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或明或暗、或轻或重的暴露出一些不良思想倾向:一些部门有先发展经济后改善民生的思想倾向;一些乡镇有因经济实力薄弱忽视改善民生的思想倾向;一些领导干部对解决民生问题有畏难怕烦的思想倾向。因此,要解决民生问题,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办法老套是不行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继续解放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纠正“四种倾向”,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纠正“重发展轻民生”倾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应把加快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持续发展,不能因为经济发展慢忽视改善民生,尤其重视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发展中受益较少群体和生活贫困群体的利益,使全县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二是纠正“抓大放小”倾向,处理好改善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不能因为“民生皆小事”就放手不抓,社会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大多数是因民生问题引发的。因此,应在逐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尽力而为。三是纠正“因困薄民”倾向,处理好面临困难与群众需求的关系。应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改善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纠正“依赖政府”倾向,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政府应在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进行社会化运作,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了落实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在着眼于“四位一体”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由单纯重视经济发展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五年,在全面发展上,毫不放松经济发展,统筹抓好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四位一体”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协调发展上,始终坚持“四个统筹”,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个区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相协调。在可持续发展上,以不断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单位生产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达标率100%,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同时,强化生态治理,新建145处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和4处水土流失观测站,完成水土保持治理300平方公里、土地治理6.5万亩,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造林25万亩,城区绿化达3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顺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新的科学发展方式。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就可“一肥遮百丑”,其它事业发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