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体会解放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实施先导工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把城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小康家园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新法宝。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继续解放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导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围绕“第一要义”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最主要的又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城固,作为欠发达县,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我县经济建设在艰难中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gdp、工农业总产值、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1年增长71.8%、110.6%、43.4%和27.5%,城镇化水平达到37%。肯定的说,进入2000年以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社会和谐稳定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还很慢。去年省市要求我们要率先突破发展。按照规划,今后五年要在发展总量上有大的突破,gdp、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3%,城镇化水平达到40%,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和1.1万元以上,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都大大超过往年。
  可以说,未来五年,是城固负重奋进的五年,也是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体制障碍、结构束缚、增长方式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旧的思想观念,仍然是阻碍突破发展的第一门槛。因此,要率先突破发展,实现预期目标,继续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要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强化“四种意识”,实现“四个对接”:一是强化突破发展意识,实现思想认识对接。应有针对性的继续解放思想,着力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以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大飞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思想认识与突破发展“接轨”。二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实现工作思路对接。按照大发展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项目推进的思路,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建设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大县、旅游名县为重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力争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三是强化抢抓机遇意识,实现发展优势对接。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城褒一级公路开通和石天高速公路过境的机遇,把国家扶持政策与本地的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强化“跳起来摘桃子”意识,实现工作措施对接。在国企改革上加快政策性破产工作;在非公经济发展上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在农业发展上用足中央扶持政策;在综合体制改革上积极推进林权、水权、流通体制等改革;在对外开放上激活一切发展要素,确保取得突破发展。
  二、围绕“以人为本”继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核心,就是以全县人民的需要为前提,把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我县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一些事关民生方面的问题,但还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后五年,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八个方面民生工程要求,在学有所教上,巩固“两基”成果,撤并27所中小学,新建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
   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习贯彻十七…
   深入领会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最大亮点科学发展观
   学习十七大报告理论探讨文章科学…
   学习十七大心得科学发展观是构建…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解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
   学习十七大心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解读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基本要…
 
学习贯彻维护党章要害于端正态度
晚会节目串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低部分商品…
护士医德演讲稿
县工商业联合会计划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言提纲
社团联合会办公室规章制度
党支部创先争优交流材料
客运西站新年三句半流动之家人人…
煤电公司个人述职述廉报告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