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

  
  
  近年来,灞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抢抓机遇、拼搏奋进,紧紧抓住建设生态经济强区总目标不放松,率先实施了大水大绿工程,为全市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生态化建设的开篇之作,开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为全市环境改善、品位提升、城市骨架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预计到2007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较上年增长14.6%;财政收入完成3亿元,较上年增长23.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4.9亿元,较上年增长34.0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1亿元,较上年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92亿元,较上年增长24.9%;实际利用内资2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9元,全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初步实现了生态强区的目标,为全区实现经济强、文化强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几年,是西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区县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灞桥作为西安的东大门和城区之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先进兄弟区县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可以说,今后五年对灞桥尤为重要,是灞桥努力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灞桥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随着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地铁一号线、纺织城旧城改造、集装箱专运线、纺织城客运站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将聚集更大的人气,带来巨大的商机,无疑会促进全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打造西安“绿肺”、建设“水乡”灞桥为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规划立区、特色建区、生态强区、产业兴区、城市带区发展战略,走区域发展板块化、板块发展园区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之路, 坚持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高水平建设,加快形成 “三区、两带、两片、一中心”的经济发展大格局。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城市郊区向主城区的转变,使灞桥经济发展实现一年上台阶、三年新跨越、五年呈巨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灞桥。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以五个突破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完成由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城市郊区向主城区的转变,实现全面融入主城区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2008年,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亿元;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亿元;2012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同时确保其它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力争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以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加快融入主城区步伐
  坚持城市带区战略,高标准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加快融入主城区,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抓住西安申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机遇,积极争取将我区列为西安综合实验区的治河、植绿启动区或起步区试点。全力支持浐灞生态区建设,扩水植绿,营造景观。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人口结构布局,建立资源环境友好发展

[1] [2] [3]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
   机关党的建设应当如何贯彻落实科…
   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总结
   解读十七大报告新要求闪耀着科学…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观案例剖析阶段情况总结
   科学发展观案例剖析阶段总结
   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工会创新实践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司法局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县委民政治安综治交流材料
物业公司办公室年计划
建设局长创新管理就职演讲
工商局旅游服务整改措施
中小学校特困生专项助学金管理办…
第六届泉州旅游节开幕式上欢迎辞
学校文艺演出主持词
片区驻地单位春节联谊会串讲词
局机关组织提高思想认识与作风建…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