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思考
经济发展软环境,是一个地方快速发展经济的瓶颈,只有把这个瓶颈很好地解决了,才能保障经济快速地发展。纪检监察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着艰巨、复杂而沉重的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职责,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如果能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治理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就能使工作成效更大程度地提高,进而有力地保障经济在优良环境下快速、稳定和持续地运行、发展。
当前各地发展经济面临的软环境问题有很多方面,其中服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问题,居各种发展环境问题的突出地位。从服务环境方面看,企业普遍反映政府机关办事效率跟不上,程序复杂,手续烦琐,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差;从法制环境方面看,执法者摆不正执法和发展大局的关系,总是以很低的工作视野僵化呆板地为执法而执法,或者直接利用“执法”的形式谋取单位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掌握不住执法服务经济、服务发展的主旨,在公正执法、主动服务和借机侧重抓创收这两个方面,错误地选择了后者;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企业的建设和经营往往受到群体性的干扰,甚至偷盗和打砸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说,乱罚款和各种乱摊派现象还相当严重,乱评比、乱排序、乱办班、乱拉赞助,强制向企业拉广告,强制企业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等问题,名目繁多,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社会反映强烈。因此减轻企业负担,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是整顿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地损害了一个地方的形象及其发展环境,使招商引资进展艰难,而且使当地企业在多种违规行为的干扰下容易丧失继续发展和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的信心。
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机遇,良好的环境是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和强劲动力。我们要实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证。环境不好,本地企业发展不起来,外面的生产要素也引不进来,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振兴就是一句空话。首先,环境就是项目。发展为大,投资为本,而环境比投资更重要。因为良好的环境就是吸引投资的“磁场”,就是涵养项目的“土壤”,同时也是资源配置整合的“催化剂”。环境好了,项目就会多,项目就会大,项目就会优。其次,环境就是效益。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最缺的就是资金,资金从哪里来?从优化发展环境中来。一时半日解决资金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痛下决心优化环境,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洼地效应,既能增强吸附力,也能增强竞争力,更能产生生产力,从而强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环境就是执行力。能不能抓好发展环境,直接体现党委政府有没有执行力,有没有战斗力。从这个角度讲,谁破坏发展环境,谁就是直接向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挑战。因此,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提升执行力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实,力求让客商满意、群众满意。
优化发展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常抓不懈,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工作力度要再加大,内容要再丰富,范围要再延伸,措施要再创新,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着力解决阻碍改革和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更应当看到软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纪检监察机关更好地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以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和谐、快速、稳定和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