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党课讲稿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机事业发展

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为政之德,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自觉接受监督,认真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规范从政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亲自抓、负总责,采取有力措施防治腐败,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农机化事业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机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机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推进农机化事业再上新台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化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统筹发展观念,谋化农机化
  “三农”工作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重点、难点所在。农机部门作为涉农部门,责无旁贷地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阶段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新的发展格局面前,科学、合理、全面规划农机化发展,对于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农机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各业机械化,拓展农机外延,将涉农业机械由农机部门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发挥农机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有利于农业发展项目的统一规划。因此,统筹农机发展就是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以统筹发展的观念谋化农机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大农机化观念,要跳出农机想农机,跳出农机抓农机。
  (二)、坚持兴机富民为目标,发展农机化
  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保护耕地产出能力,重视增加农民的增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动摇,围绕农民增收来发展农机化。同时通过农机化的发展,使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相关农机产业的发展。主要是:
  1、通过扩大农机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农机总量增长,既是扩大内需方针、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条件。
  2、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我区近年来农机装备结构正向在“调优调强”方向发展,根据我区农业种植结构实际,小型园田机械和植保机械及水产养殖机械等效率高、效益好的机械快速增加,使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促进了农机化层次上的发展。
  3、通过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通过各种作业等形式,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大幅度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
  (三)、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保障农机化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质量的关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科学发展观体会全面把握好科学发…
   组织人事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信社又…
   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环境友好宜居…
   县市区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实现农业农…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开创统计…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
五四青年节实践科学发展观
司法局行政教育建设意见
计生委健康宣教实施意见
组织部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淋病
安全生产演讲珍爱生命关注安全
团委少年部长发言材料
医院管理年活动计划
汕头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推进大会讲…
党课辅导材料深刻熟悉党新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
坚持全心全意为服务党课辅导
党课辅导材料党员必须牢固树
领导党课辅导材料——切实党
区镇换届党课辅导材料
区委书记党课辅导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稿党员
党课辅导材料严格遵守和执行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