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更加丰富,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前景。农业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效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农业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农村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传统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格局正在改变,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城乡工农互动融合不断加深,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更加广泛、更加重要的影响。
二是农村社会结构快速变动。随着农村劳动力上世纪80年代的“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和进入9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这两次浪潮,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老龄人口比重高于城市,一些地方房屋空置率逐年提高,村庄“空心化”开始显现。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农村分工分业不断细化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日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具有兼业特征;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组织大量产生。随着“农业四税”全面取消,乡村治理方式发生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开始转变,工作方式开始调整,更加需要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健全,村务公开得到普遍实行,期盼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视野得到拓宽,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农民要求平等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渴望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宽裕生活;农民要求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更加注重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农业农村的这些深刻变化,说明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压力与潜力更大,目标与要求更高,责任与任务更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这个大趋势、大环境、大变化,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长远眼光谋划农
村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农村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农村发展,因势利导建设现代农业,顺势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抓住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年是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十分重大。年初,中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第4个一号文件的主题,进一步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根据有关要求,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为此,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突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排头兵”。要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关于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我市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规定,县(市、区)要集中财力和创造条件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要在产业化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突出抓好农业七大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要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着力培育品牌产业和产品。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尤其要在产业化服务建设上实现突破。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