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提升、产品升级换代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特别是建设行业或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市场制高点和产品价值制高点,加大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培植自主知名品牌,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
(三)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资金总是有限的,而社会需求是无限的,以有限来调控无限,要求我们更加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构建一个合理增长、有保有压的支出运行机制,从源头上节支提效。如果财政“越位”,替代了市场做了不该做的事,不但会浪费有限的财政资金,而且会对市场资源进行不合理的配置,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
1.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从微观的过多过细的管理中解脱出来。财政支出要适应不同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改变包揽过多的状况,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分离出去。要合理确定财政投资范围,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逐步缩小事业单位支出的供给范围,财政只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提供全额或差额经费供给,并推广财政变“化钱养人”为“化钱买服务”的理念和做法。要对现有财政供给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清理超编人员,加强对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凡是市场不能够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政府财政要通过综合平衡予以保障,做到管“到位”、不“缺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做到“控、压、保”。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对象的,要控得住。在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要痛下决心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费、公务用车等一般性财政支出,有效控制政府自身的行政支出。同时,财政要坚决从竞争性、经营性领域逐步退出来,减少用于经济建设、基本建设的投入。要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积极推进“法治浙江”的要求,建立重点支出保障机制。将财政支出着力点向统筹城乡发展倾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倾斜,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各项事业的投入;财政支出向统筹区域发展倾斜,进一步发挥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优势,继续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加大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倾斜,重点支持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支持重点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确保完成“811”环境整治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节约资源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节约氛围,让企业和个人成为创建实施的主体。
3.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自从省委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来,我们越来越感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考虑和解决区域之间和经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