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局限在存量上做文章,实际上是减少消费,“因穷而节约”。而现在人民生活已由生存型向更高的要求发展,物质财富大大丰富了,只要人们有消费能力,市场总会去创造、去满足其需求。因此,现在所倡导的科学节约观,并不是一味地提倡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压缩“必需支出”,而是通过更好的生产和消费途径、方式、对象来节约物质财富,即强调在生产消费中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讲究生产消费结构的调整,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花,将节约省下来的资源用于其他更大效用的消费上。如个人可以通过日常省电、省水等省下一笔钱(对社会来说是节省了宝贵的能源、水资源),然后用于休闲或买书;从而既丰富了人的生活内容,也让其他人增加了收入;又如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管理等省下一笔支出,然后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团队精神;个人或企业还可以将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扶贫济困等善行义举,从而增加社会的温暖感和和谐感。这表明,节约既是减法也是加法。科学的节约观,不是一味地省吃俭用,而是通过调整生产消费结构来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更高些。
三、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通过制定有关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以及准入制度、消耗标准、价格、金融、财政等政策来积极推进。财政作为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利用财政税收政策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充分认识公共财政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重要职能就是合理配置资源,矫正市场经济下个人或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避免“公地悲剧”和“免费搭车”现象的出现,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社会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自然资源与环境都是公共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由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关联度,更需要政府来调节和控制,否则就会造成资源被过度使用,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同时,资源与环境等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大多表现为负外部性,这就要求政府运用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非市场方式加以矫正,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企业化。为此,除财政自身推进各项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外,还应在遵循间接引导与直接激励相结合、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全方位促进与多环节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在内的各项政策作用,逐步建立一个全社会自觉节约的机制、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发挥税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调节作用。税收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其他经济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就主张根据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对污染者征收环境税,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很多国家采取税收来调节资源和环境,如德国采取“燃油税”附加的方式收取“生态税”,芬兰根据能源中碳的含量收取能源税,占芬兰总税收的9%。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不够系统,主要零星地体现在一些税收法规中,尚没有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环境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如在鼓励废物、废气和废料综合利用方面,在减少污染排放物、鼓励清洁生产、鼓励使用先进环保产品等方面,在资源税、所得税、消费税上有一些规定,还包括城建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展望未来,从国家层面上看:一是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