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集中的新概括;是更新教育思想,包括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等传统落后教育观念、运行机制和教育模式等社会性难题的牛鼻子;是我国教育领域包括全社会教育思想的一场革命。
全民教育成各国政府教育发展的第一政策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响亮地提出“全民教育”的口号。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创造和提供条件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文盲人数越多政府则越麻烦、公民受教育水平越差国家核心竞争力则越低,这几乎成为所有国家的共识。
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和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子女公平地获得国家公共教育资源的问题,是推进当代中国教育民主化的根本目标。我国城乡最主要的差距是教育的差距。广大农民能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形成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城镇化、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成为各国推进教改的第一目标
当前,“教育改革”成为多国元首演讲不可缺少的专用名词。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关注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质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历社会的传统势力、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质量标准以及“高考指挥棒”,严重影响着中央的这些重要指导原则和先进教育思想在广大学校包括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只有认真贯彻“三个面向”的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面向社会拓展事业、搞好服务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
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战略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浮躁,对其他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很大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不仅浪费社会物质资源,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等教育是否进入大众化甚至普及化阶段的标准,不能只看规模和数字,更要看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的实际质量有没有跟进。
要重视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高教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和普及化时期,仍要高度重视高层次精英的培养,但这终究涉及的是少数人。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是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核心,是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高等职业(专业)学位人才与学术人才属于同层次、不同规格、推动社会进步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
公私并举、多元组合是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第一选择
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高度关注的重要模式。这样既有利保持教育公平和选拔社会精英,又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在政府投资不足情况下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私立教育还对促进传统教育体制与模式的改革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私立教育。
我国的《促进法》构建了中国特色民办教育事业的目标定位,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依照法律必须继续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前提下,有必要使公共教育经费优先向义务教育倾斜,解决均衡化并逐步优质化问题,使之成为真正能免费享受并能覆盖所有弱势群体的一项重要的国民待遇。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各类教育和培训,在可能支付的公共教育经费以外的不足部分,划出“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