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且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党总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刻,面对不断深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在科学回答“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科学指南。
200 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又有各种风险;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我们面前,摆着两种前途:一种是继续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徘徊不前,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并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遭受曲折的教训。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教益,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通过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斗争,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发展的变化。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科学发展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没有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不仅不可能实现,即便实现了也将失去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的时期是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社会发展容易出现反复的时期。对此,我们不可不深察。党的十六大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