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方法。
  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决策,解决好一个问题,应注意遵循以下八个环节。一是摸清情况。要亲临工作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主要数据要做到心中有数,吃透下情是前提;二是判断形势。对问题和情况的表象进行分析,去伪存真,把握问题的实质,根据政策和法律的要求,作出科学的判断;三是报告情况。对有关情况分析判断后,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四是争取领导。对于在自己权限范围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有拿不准的问题应主动争取领导,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有力保障;五是协调部门。要解决教育的问题,必须要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善于与各部门沟通、协调,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六是学习政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悉政策、文件、法规是做好工作的有力武器;七是抓住关键。教育的问题很多,都解决不可能,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要把口味调得很高;八是把握节奏。要善于选择解决问题的恰当时机,掌握好工作的力度和承受度,方式要易于让群众接受。
  第三、要善于调整思维观念。
  一要善于引导舆论。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通过媒体与大众沟通,把认识变成共识,把共识变成舆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健康发展;二要善于思考。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亮点,如补课问题,能不能不补课,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呢?这样,就把问题变成了亮点;三要善于把握机遇。要善于研究政策,特别要研究政策的含金量,把政策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计划、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第四、要慎重执行政策和法律。
  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把握“四个三”。一是“三个不能干”,即违反现行政策法规的不能干,多数群众不接受的不能干,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能干;二是“三个缓一缓”,即财政支撑不了的好事缓一缓,可能影响现实稳定的好事缓一缓,可能挑出历史矛盾或影响左邻右舍的好事缓一缓;三是“三个抓紧办”,即群众急需的事抓紧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抓紧办,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事抓紧办;四是“三个下力办”,即方针政策明确的事下力办,经费项目确立的事下力办,办法经验足够的事下力办。
  第五、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现在我们教育内部的体制还要进一步改革,我们应该也必须适应新管理体制的要求,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短期行为,力戒阳奉阴违,力戒上瞒下压,力戒政令不畅,力戒华而不实,力戒推委拖拉,力戒揽功委过,力戒沽名钓誉,力戒贪图安逸,力戒各行其是。
  要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本着“讨论自由,行动一致”的原则,对教育局部署的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毛主席曾经说过,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
  要养成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教育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职工情绪,关心教师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在我们教育的环境变化了、投入能保运转了,仍然要艰苦奋斗,勤俭办教育事业,集中财力突出办好一两件事;要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切实地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教职工。
  同志们,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让我们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诚团结、振奋精神、开拓拼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执政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求突破
   要站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德清…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学校任课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电力公司员工年终总结
县交通局承诺
处级干部个人总结
民政局大学生村官发展总结
公路养管信息化管理讲话
鞋服厂家订货会上演讲稿
小品麻将惹祸
林业局领导年终总结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