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育县”和“人民满意教育乡镇”的活动。
  四、努力提高驾驭教育的行政管理能力
  现在教育的大环境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已经进入一个良好的教育发展机遇期,这是我们对当前教育形势的判断。大家可以来认真比较一下:第一,过去学校建设是老百姓集资,现在是政府掏钱教育局“七统一”建成后交给学校使用;第二,过去教师的工资连“四个基本”就不能按时拿到手,现在是“五项之和”按时足额银行直达,且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按规定全额预算;第三,过去是“普九”债务缠身,教学秩序难以保证,现在坚冰已经打破,化债长效机制已经建立;第四,过去再贫困的学生也要自己出钱读书,现在是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第五,教育体制上收初期,乡镇党委政府认为对教育的责任可以弱化了,现在通过实践,形成了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新热潮。
  教育的形势越来越好,然而我们教育的干部职工却太少审视自己,太少欣赏教育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生命意义。有的人常常自怨自艾,悔不该选择教书,觉得当老师不胜其累,“职业倦怠症”已在部分老师身上悄然滋生。其实,每个职业都有“职业倦怠”,但教师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倦怠”不能被忽视。有人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把教师当饭碗;第二层次,把教师当职业;第三层次,把教师当事业。把教师当饭碗,就会把工作当作被动的任务;把教师当事业,就会把工作当作主动的生活追求。生活在任务中的教师,心中感到更多的是辛苦和劳累、牢骚和不平,眼中少了许多欣赏与理解,行动中少了许多宽容与进取。与其在抱怨中空耗生命,不如在事业中寻求寄托;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应该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让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活着,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立场。要有尊严,首先要自尊,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屈原曾在《涉江》中立下了宁愿“愁苦而终穷”也“不能变心从俗”、“董道不豫”的誓言,在国家大力重视教育、正在逐步加大教育投入的今天,屈乡教师更应像屈原那样坚守节操!人靠物质生存,但是人不能没有精神!我们务必要抢抓机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定教育强县的信念,积极投身到振兴××教育的事业中来。
  要实现山区教育强县目标,振兴××教育,教育干部队伍是关键,我们必须讲究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行政能力。
  第一、要特别注重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如何在我们这样一个穷国穷县办大教育?这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行政管理能力、治校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一是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势,才能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总揽全局的能力。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立足全县教育的实际,明确工作思路,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本地、本校的发展;三是依法行政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必须依照教育的相关法律来规范教育工作,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坚持从严治教、依法治教;四是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我们要不回避矛盾,不怕曝光,直面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要掩耳盗铃、讳疾忌医。我们应该具有处理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综合服务的能力。教育行政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就是服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我们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六是全面创新的能力。要敢于突破,问题和困难总是在不断突破中得以解决,每一次突破就是一个创新和再创新的过程。
  第二、要善于研究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执政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求突破
   要站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德清…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学校任课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电力公司员工年终总结
县交通局承诺
处级干部个人总结
民政局大学生村官发展总结
公路养管信息化管理讲话
鞋服厂家订货会上演讲稿
小品麻将惹祸
林业局领导年终总结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