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经常思考:我们为了人民的满意,究竟要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建设什么样的队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是“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格局”这样一个大问题。
通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200 年的工作坚持以“面向基层,夯实基础,优化队伍,科学管理”为主线,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即以健康推进课改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工程、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的优秀团队工程、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工程、以弘扬屈原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工程、以提高办学水平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工程,从而构建起××教育的新格局。
1、关于一条主线。
“面向基层,夯实基础,优化队伍,科学管理”,简言之就是八个字:基层、基础、队伍、管理。基层、基础是就工作层面而言,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基层,教育质量要从基础抓起;队伍、管理是就工作重心而言,队伍是教育事业成败的根本,管理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何为基层?词典上的解释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对于教育而言,基层就是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寝室、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面向基层”是坚持群众观念和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面向基层”就应该坚持“一线工作法”。我们坚信实情在一线、问题在一线、矛盾在一线、办法在一线、经验在一线、成绩在一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确保工作落实到第一线。只有深入第一线,才能了解实情,发现问题,明了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方法,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何为“基础”?就学段来说,幼儿园是小学的基础,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初中是高中的基础;就教育主客体而言,基础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基”。“夯实基础”,就要求我们各个学段都负起责任来,树立十二年的备考意识,否则,我们的“高考金牌战略”将成为空中楼阁,我们的“山区教育强县”目标将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夯实基础,就要求我们强化“双基”教学。据我了解,很多初中毕业生难以写成一篇像样的文章,即使勉强成篇,也是错字连篇、病句重重。这说明我们的“双基”教学出了大问题,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重视,加以纠正。19 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指出中学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双基”对于编好教材、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事实上,“双基”在过去几十年中小学传统教学中一直居于显著地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双基”可以说已上升到教学的统治地位,以致“双基”出现异化:过分强调经典知识和系统知识,“双基”要求不断拔高,造成“双基”内容出现“繁、难、偏、旧”问题,“双基”教学成为学生的超负荷训练,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异化,淡化“双基”应运而生。这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来看,“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从课程的角度看,“双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淡化双基是错的,随意拔高“双基”要求也是错的,强化“双基”永远都不会错!严格执行单元、章节过关就是很好的办法。教研室要切实把好“学习过程评价”试卷质量关,学校、老师要切实用好“学习过程评价”。
2、关于以健康推进课改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工程
我们很多同志习惯于将教育质量狭隘的理解为考试成绩的高低,实际上教育质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除各级各类考试中的及格率、优分率、均分率、ec值、万人比等教学成绩的量化指数外,入学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