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格局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经常思考:我们为了人民的满意,究竟要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建设什么样的队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是“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格局”这样一个大问题。
  通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200 年的工作坚持以“面向基层,夯实基础,优化队伍,科学管理”为主线,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即以健康推进课改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工程、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的优秀团队工程、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工程、以弘扬屈原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工程、以提高办学水平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工程,从而构建起××教育的新格局。
  1、关于一条主线。
  “面向基层,夯实基础,优化队伍,科学管理”,简言之就是八个字:基层、基础、队伍、管理。基层、基础是就工作层面而言,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基层,教育质量要从基础抓起;队伍、管理是就工作重心而言,队伍是教育事业成败的根本,管理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何为基层?词典上的解释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对于教育而言,基层就是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寝室、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面向基层”是坚持群众观念和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面向基层”就应该坚持“一线工作法”。我们坚信实情在一线、问题在一线、矛盾在一线、办法在一线、经验在一线、成绩在一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确保工作落实到第一线。只有深入第一线,才能了解实情,发现问题,明了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方法,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何为“基础”?就学段来说,幼儿园是小学的基础,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初中是高中的基础;就教育主客体而言,基础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基”。“夯实基础”,就要求我们各个学段都负起责任来,树立十二年的备考意识,否则,我们的“高考金牌战略”将成为空中楼阁,我们的“山区教育强县”目标将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夯实基础,就要求我们强化“双基”教学。据我了解,很多初中毕业生难以写成一篇像样的文章,即使勉强成篇,也是错字连篇、病句重重。这说明我们的“双基”教学出了大问题,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重视,加以纠正。19 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指出中学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双基”对于编好教材、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事实上,“双基”在过去几十年中小学传统教学中一直居于显著地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双基”可以说已上升到教学的统治地位,以致“双基”出现异化:过分强调经典知识和系统知识,“双基”要求不断拔高,造成“双基”内容出现“繁、难、偏、旧”问题,“双基”教学成为学生的超负荷训练,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异化,淡化“双基”应运而生。这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来看,“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从课程的角度看,“双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淡化双基是错的,随意拔高“双基”要求也是错的,强化“双基”永远都不会错!严格执行单元、章节过关就是很好的办法。教研室要切实把好“学习过程评价”试卷质量关,学校、老师要切实用好“学习过程评价”。
  2、关于以健康推进课改为核心的教育质量工程
  我们很多同志习惯于将教育质量狭隘的理解为考试成绩的高低,实际上教育质量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除各级各类考试中的及格率、优分率、均分率、ec值、万人比等教学成绩的量化指数外,入学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执政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求突破
   要站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德清…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学校任课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电力公司员工年终总结
县交通局承诺
处级干部个人总结
民政局大学生村官发展总结
公路养管信息化管理讲话
鞋服厂家订货会上演讲稿
小品麻将惹祸
林业局领导年终总结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