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以师为本,就要提倡人性化管理。前不久我看到“雅教育”这个新提法。某学校采取既科学又文雅的管理,很快解决了教师迟到的问题,使原来教师厌恶的考勤打卡机自动退出了历史舞台。要积极地创设温馨、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这就是雅,这就是以师为本;以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切实维护教师的尊严、自信和合法权益。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以师为本就要尽可能的满足教师学习提高的愿望。要通过改革创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教师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并不是说不要原则。我们必须警惕少数教师中存在的拈轻怕重、讨价还价、追求享乐、攀比福利的不良心态和现象。我们不仅倡导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更要倡导教师要有健康的心态。
  百年大计,学生为本。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切实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学校要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要把学生的教育与人的幸福、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民主、法制、环保、国情等教育,使学生也逐步领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为本,就要富于爱心。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作为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环境,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为此,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总是与人密不可分,希望我们的学校要与社会沟通沟通再沟通,让人民群众满意;希望我们的领导与老师亲近亲近再亲近,让教师满意;希望我们的老师给学生关爱关爱再关爱,让学生满意。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发展观要求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善于统筹上做文章。统筹好城乡教育,统筹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统筹好基础教育与职业、幼儿教育,统筹好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统筹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首先要进行教育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全体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树立现代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学校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负责”的办学理念,把“人本理念”、“社会理念”、“未来理念”作为现代教育价值的依据。第二要进行教育制度创新。要立足校本行动重建学校制度,遵循“服务课改,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人本为宗旨,以校本行动为核心,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第三要推动教师能力创新。要建立相关机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努力向有创新能力、业务精湛、师德高尚、适应未来发展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引导教师争当名师而不是争当领导。第四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精心谋划有××特色的教育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执政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求突破
   要站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德清…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学校任课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电力公司员工年终总结
县交通局承诺
处级干部个人总结
民政局大学生村官发展总结
公路养管信息化管理讲话
鞋服厂家订货会上演讲稿
小品麻将惹祸
林业局领导年终总结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