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实现了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突破。去年秋全县小学1—3年级、初中起始年级、起始学科进入课改,涉及到教师1200多人、学生2 109人。我们本着“强力推进,健康发展”的指导方针,领导带头学习、带头深入课堂调研,在全县掀起大学习、大培训的热潮;教研部门积极主动,发挥了尖兵和先锋作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校本课程开发初显特色,校本教研态势良好。“郭家坝会议”充分展示了课改的实绩,达到了观摩、培训、总结、导向的目的。全县教师学习的欲望前所未有,投入教学改革热情前所未有,校本研训的探索之风前所未有,我们欣喜地看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实现了信息网络建设零的突破。积极推行教育电子政务,去年四月开通了××教育信息网,给全县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教育的窗口及获取教育信息的平台,给富于创新的教师提供了一块耕耘的土地。教育网以页面的科学合理、内容的丰富多彩、信息的及时更新获得了省市有关教育行政领导的好评,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县级网站之一,我们坚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必将带动全县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大变革,必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实现了经费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的突破。县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空前加大,教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去年县政府多次就教育问题专题办公,研究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去年首次安排30万元学校维修专项、21万元的课桌凳专项、1 万元的课改专项资金;今年新增1 万元教育人才基金预算、首次出台政策五条渠道建立县级“普九化债基金”,去年转移支付200万元用于教育发展、拨付2 0万元用于专门化债;优化高中阶段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县一中走精品教育发展之路,县二中走特长、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县职教中心走职业教育和农民就业培训的发展之路;大力支持县一中创建省级示范学校,切块300万元用于操场建设并划拨土地2宗支持一中的可持续发展。举全县之力办教育、倾其所有办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形成。
  8、实现了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突破。加大国家寄宿制、危房改造、信息化工程的争取力度,已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超过1000万元。向北京、武汉、江苏争取对口支援取得新突破,争取教育部支援金缸城小学资金新增30万元,争取武汉市教育局对口支援10万元;与武汉市教育局、江苏省有关地市教育局达成了紧密式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今年将促成部分学校与武汉、江苏学校手拉手,并将选派20-- 0名学校干部赴武汉、江苏挂职锻炼。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教育系统 000多名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克难奋进、无私奉献的结果,是教育局历届领导班子继往开来、辛勤耕耘的结果。这里我代表县教育局,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沿江学校与内地学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学校的发展状况、教育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有待优化,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总量超编,另一方面部分学段教师紧缺、部分学科教师紧缺、中小学青年教师紧缺,教师整体素质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三是全县教育布局调整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现在随着全县移民接近尾声,人口分布和增减变化急剧,以及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教育布局规划调整跟不上新变化,应及时科学规划,以避免数量和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市…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和谐…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企业…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以执政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求突破
   要站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德清…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方案
   加强科学发展观科普宣传的意见
 
学校任课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电力公司员工年终总结
县交通局承诺
处级干部个人总结
民政局大学生村官发展总结
公路养管信息化管理讲话
鞋服厂家订货会上演讲稿
小品麻将惹祸
林业局领导年终总结
坚持结合保证搞好创先争优活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