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对德国的印象,我讲了三点,其中第三点就是说德国的(原西德,因为当时在波恩附近)生活水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我觉得,更舒适更好。但是我说,并不是每一个德国人都说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德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同意我的观点,他说确实是这样。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概念,比如说婚姻的不协调,你再有钱,婚姻不协调,生活也不会觉得幸福。德国的养老院的条件是非常好的,那不是我们中国人可以想象的,但是德国的住在养老院里的老头、老太太说这是感情的集中点,因为没有儿女的亲情。因此呢,不是物质生活水平高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我知道有两个作家,一个是美国的女作家安娜,50岁自杀,她有自己的私人飞机,每年邀请10个世界各国有名的作家到她的家里做客,招待10天,她每月选择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旅游胜地去度假,她的物质生活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但是她为什么自杀呢?她没有遗书,没有解释,等我看到她的生活状况,我想她独身,就是说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她离婚了,丈夫是否死了不了解,没有子女。因此她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的温暖,缺乏亲情,再高的物质生活,甚至说越是高的物质生活就越感觉到生活上的空虚,所以她自杀啦!还有一个是日本的女作家,一个畅销书作家,推理小说的作家,她的版费是很多的,也是50多岁自杀,有的说是酗酒导致死亡,有的说是自杀了,反正她也是单身一个人生活,这个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活质量的标准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最佳生活目标,可以说在现在社会在发达国家甚至在中国目前条件之下,在温饱保证的前提条件下,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这是第三个反思。
在三个反思的基础上,就有三个适度回归。适度回归不是完全回归,一个是回归自然。对于自然,不但是要开发,要利用,而且要养哺自然,要保护自然,要敬爱自然,要与自然为友。有一位搞民俗学的我们省的一位教授,他就给我讲,他到云南去考察的时候,他说一个山沟的山涧两边,这边是一个先进的乡,经济发展得很好等等,这个乡的领导年年得奖,涧的那边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敬拜树木神,不砍树木等等。因此这位教授说,按照我的标准,这个乡长(开发很好的乡的乡长)应该受到惩罚,甚至法律的制裁,那么涧的那边那个乡的乡长应该受到表扬,现在看他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云南重视原始自然的保护。那个少数民族地区就是因为他敬爱自然,当然他是出于迷信的程度,但是不砍树,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的很多的东西,因此他是正确的,所以三个适度的回归甚至向自然的回归,成为一个趋势。像美国、德国,住宅都是郊区化,我们中国还没到郊区化的程度,但是现在很多人,我知道北京的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人在通县(北京郊区县)买房子居住,沈阳也有很多,在半郊区,在三环的边上,在美国和德国是郊区化!我在“芝加哥”看到一个美国的经济地图,红色代表贫困阶层,蓝色代表中产阶级,绿色代表富豪!那么芝加哥的经济地图是红色包围了芝加哥的所有的任何地区!就像沈阳的太原街,南湖这边的地方都是红色,贫困阶层住的,绿色应在郊区!蓝色在远郊!郊区就是要更多的接近自然,这是一个回归。
第二个适度回归就是科技向人文文化的适度回归,现在提出了使科技具有人性!什么叫做科技具有人性!还有一句是人性的使用科技。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创造。如果是对环境有污染,对人体有害,那么这个使用就要受到控制,而且是否使用都要考虑!这就是科技政策的一个调整。现在甚至研究零死亡战争,就是打一场战争没有一个人死亡,怎么办呢?就是研究这样的子弹打过去使敌人昏倒六个小时以后醒来,打昏倒了你就没有战斗力了。然后胜利以后俘虏以后你就活过来,没有死亡,零死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