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新阶段运用新的执政理念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沈阳市实际出发,促进我市“三农”问题更好地解决,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努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以镇域经济为载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为元,比上年同期增加元,增长;四县财政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一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沈阳市按照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标准,首批确定了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工业乡镇予以扶持。通过重点工业乡镇发展,使镇域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新的增长点,成为县域内农民增收的领头雁。二是加快“富民强财”载体培育。加快县(市)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能够引导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机制,进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建设县(市)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法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合理布局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三是加快资源优势开发。重点发展新民市林木产品深加工产业、辽中县酒业和铸造业、法库县陶瓷产业、康平县电力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快速向经济优势转化。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业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国际化,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年起,沈阳市本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市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增幅将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另一方面,市本级财政每年从国有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补贴及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同时,从粮食风险金中拿出亿元,用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畜牧、渔业和特色经济“倍增计划”,重点发展畜牧良种繁育体系、防疫监控体系和奶牛、渔业新品种引进、花卉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今年月日起,全市实行了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实现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加速劳动力转移。通过支持县(市)建立相对稳定的培训基地,采取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形成“先培训、后输出”的“订单”式劳动力培训就业转移机制。同时,必须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为重点,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给农民自由进城、自由迁移的权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规范转移。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沈阳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工业中的比例,逐步构筑新型的农村工业体系。今年,市政府安排了亿元专项资金,对投资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按照当年完成固定资产的%,